大唐往事(362):领导问‘我这水平怎么样?’没想到部下这么回答
-
第二篇 盛世欢筵:权杖的游戏(154)
李隆基对皇族的'圈养’政策,好处是巩固皇权,坏处是瓦解皇权。
为什么这么讲?
李隆基是个能力很强的人,他做了很多革新,一方面解决了当时一些'老大难’问题,推动唐朝走向开元盛世,其中大部分成果,一直延续到唐朝后世。但另一方面,正像老子讲的:祸福相依。这些改革带来了新的后遗症,为唐朝灭亡埋下祸根。
就拿这个'圈养’政策来说吧,皇子们圈起来,威胁指数大大降低,但能力指数是不是也跟到降低?江山靠这些人继承,他们水平不行,国家还能搞好?
这是其一。其二,李隆基很忙,他不可能成天看着儿子,外面人来管,他又不放心,于是以'宦官押之’。这个办法一出台,宦官在至关重要的皇权争夺战中,从此占据重要地位,唐朝后期三大弊政之一的'宦官专权’,就此萌发。
唐朝宦官和别的朝代还不太一样,别的朝代厉害,顶多影响皇帝,唐朝厉害,是直接废立、甚至杀害皇帝。一个巩固皇权的政策,发展到后面竟成了皇帝最大的威胁,这就叫'异化’。
'异化’有个很长的过程,起码当下,李隆基靠这个手段搞定了家务事,可以安安心心地抓工作。
他抓工作的第一个阶段,即是著名的'姚宋’当政。
姚崇、宋璟比肩房玄龄、杜如晦,号称唐朝四大贤相,他俩有什么特殊的本事,又干出什么特殊的业迹?
对这个问题,比较集中的回答在《资治通鉴》一段不长的话里:
“姚、宋相继为相,崇善应变成务,璟善守法持正;二人志操不同,然协心辅佐,使赋役宽平,刑罚清省,百姓富庶。唐世贤相,前称房、杜,后称姚、宋,他人莫得比焉。紫微舍人高仲舒博通典籍,齐浣练习时务,姚、宋每坐二人以质所疑,既而叹曰:'欲知古,问高君,欲知今,问齐君,可以无阙矣!’”
宰相是政治家,政治主要是一门实践的学问,但奇妙之处在于:它同时又是一个特别讲究理想情怀的行当。
政治是搞人的,人皆有阴阳,当你听到'嘴里全是主义,心里全是生意’这种话,既无需嘲笑,更不用鄙视,因为这就是人性,也是搞政治必然面对的现实。
姚、宋是大政治家,经过多年的历练,不但完全清楚这里面的门道,而且已经做到随心所欲,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执政风格。打个不是很准确的比方,姚崇代表了现实主义的一面、阴的一面,宋璟代表了理想主义的一面、阳的一面。
360docimg_0_关于姚崇的执政风格,有个著名的'救时之相’的故事。
某次姚崇家中有事,请了十来天假,宰相办公厅积压大量公文,另外一个宰相卢怀慎主持工作,“怀慎不能决,惶恐,入谢于上。上曰:'朕以天下事委姚崇,以卿坐镇雅俗耳。’”卢怀慎提心吊胆跑去向李隆基报告,李隆基安慰他:“没事没事,这些具体活,让姚崇去办就行。你资历高、群众评价好,挂个名就行,”
没几天姚崇回来上班,'须臾,裁决俱尽。’片刻功夫,积压公文全部办妥,确实能力超强。姚崇心里有点小得意,回过头看见秘书局长(紫微舍人,即中书舍人)齐浣,“顾谓齐浣曰:'余为相,可比何人?’”
本来他那意思,皇上不在,找个底下人夸夸自己算了,没想到齐浣不答理他,姚崇不甘心,又提示:'何如管、晏?’跟管仲、晏子这些比比怎样?
“浣曰:'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,犹能没身。公所为法,随复更之,似不及也。’崇曰:'然则竟如何?’浣曰:'公可谓救时之相。’崇喜,投笔曰:'救时之相,岂易得乎!’”
这个齐浣也是通晓时务的高手,一点也不给领导面子,说您哪比得上管仲他们,政策一会这样一会那样,顶多算个缝缝补补的'救时之相’吧。
姚崇听了,不但没生气,反而扔下笔,高兴地说:“好个'救时之相’,那也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呀!”
胡三省在这里有个注:'观姚崇之所以问,齐浣之所以对,皆揣己以方人,欲不失其实。’齐浣不拍领导马屁,姚崇不因齐浣不拍马屁而生气,有这样的宰相和干部,朝廷的事想不办好都难呐。
《旧唐书》对姚崇有个评语:'明于吏道,断割不滞。’当官的门道样样精通,什么事情到他手里,就没有办不妥的。宰相那个位置,断割的都是大利益,'救时’,就是随时应变以裁决好各方面利益,这其实走的,是一条'实践检验真理’之路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- 上一篇:张文逸铁匠化身16中2,杜锋抽到池帝体验卡,吉吉赚的都是辛苦钱
- 下一篇:没有了